一、在古诗词中,桑梓.尺素,和桂宫各指代什么
桑梓:
sāngzǐ
〖one’snativeplace〗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。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,要对它表示敬意。后人用“桑梓”比喻故乡
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
桑梓之地,父母之邦
造福桑梓
世先生同在乡桑梓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尺素:
chǐsù
〖note;letter〗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,借指小的画幅,短的书信
函绵邈于尺素。——陆机《文赋》
桂宫:
指月亮
二、古诗文中汗青指代 桑梓指代 须眉指代 巾帼指代 布衣指代
1、汗青——古代的书,借指史册,也指著作完成。
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,先以火烤青竹,使水分如汗渗出,再刮去青皮,便于书写,避免虫蛀,故称汗青,也叫杀青。 2、桑梓——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,因此代指家乡。
古代,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,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。种植桑树为了养蚕,种植梓树为了点灯。
3、须眉——胡子和眉毛,借指男子。比喻事物细微处,画笔的一种,用以描绘画面细部。
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,故以为男子的代称。借指男子汉,大丈夫。
4、巾帼——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,后借指具有男子汉气慨的女子。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,宽大似冠,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,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,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,再绾以簪钗。
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。 5、布衣-老百姓。
《盐铁论》中说:“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,在这以前,只能穿麻衣。”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。
古代“布”指麻葛之类的织物,“帛”指丝织品。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,平民穿麻、葛织物。
今人说的“布”,是指棉布,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。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。
三、古文中的“桑梓”是什么意思
sāng zǐ [one’s native place]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.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,要对它表示敬意.后人用“桑梓”比喻故乡. 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.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 桑梓之地,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乡桑梓.——《儒林外史》 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记载:“淮桑与梓,必恭敬止.靡瞻匪父,靡依匪母.”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,所以起恭敬之心,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.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《闻黄骊诗》中就有“乡禽何事亦来此,今我生心忆桑梓”的感伤之句. 桑梓——家乡、故乡.古代,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,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,用“桑梓”代称家乡.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,往往用“功在桑梓”.。
句子迷:https://www.juzimi.cc/15038